占里是侗族的一个小村寨,位于黔东南从江县高增乡境内,距离从江县城虽然只有20多公里的路程,但公路却是2005年才开凿出来,2014年10月,我们去的时候才刚刚铺上柏油路面。由于与外界交流不多,尚未被商业化开发运作,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古朴的原生状态。
走进占里村,就感觉到了浓郁的侗族风情风貌。寨子里百十户人家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又错落有致地抱团在一个幽静的小山窝里,寨前一条小溪流水淙淙,数座漂亮的风雨桥横跨溪涧,寨中一座鼓楼如宝塔般庄严耸立。村寨四周是茫茫山岭绵延环绕,林木植被郁郁葱葱,如果不是开通了公路,还真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10月的收获季节,正是寨子最忙碌的时候,白天,寨中仅剩老人、小孩和一所小学上课的学生,大人们都到几里外的梯田里收割糯禾去了。傍晚,一担一担的糯禾谷穗挑进寨子后,家家户户都会把新鲜的谷穗一扎一扎的挂上高大的木架上,等候自然晾干,他们管这叫“禾晾”。这种高大的木架像巨型梯子,村寨四周到处都有,挂满了糯禾谷穗后,一排排、一片片,黄澄澄、金灿灿的,整个村寨给装点的喜气洋洋,甚是好看,这是占里最美的季节。
不过,占里村更让人关注的是她奇迹般的人口记录,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以来都近乎为零,这和各地过快的人口增长构成了太大的反差。根据网上从江县记载的史料,大约在清朝初期的时候,占里也一度因为人口过快地增加,时常发生争抢土地、水源等斗殴事件。这一时期的先祖们就已经意识到,要想世世代代安泰祥和地过日子,就必须控制人口的出生率,一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让村寨的人口数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这样,就不至于因人多地少发生争抢斗殴,败坏村寨风俗。用今天的观点来说,就是要让人口的数量稳定地与当地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永续地经营,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占里的先祖们开始订立村规民约,要求一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超生的要依寨规处罚,严重超生的不仅会被处罚,甚至会被逐出寨门。这些村规民约(约款)现在都被整理出来悬挂在风雨桥的走廊上。
除了村规民约,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引导人们计划生育的侗歌歌词,现在也被挖掘整理出来挂在寨墙等地方,比如:“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一窝就挨饿”、“崽多了无田种,娶不了媳妇;女多了无银两,嫁不出姑娘”、“人会生崽,地不会生崽”等等,歌词简朴直白,却含义深刻。世世代代的相传形成了占里人独特的生育观念和节育传统。1951年时全村人口762人,到2013年也只有831人。人口的有效控制,不仅很好地保护了该村的土地、森林、水源等资源,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平衡,还为村民的和睦相处和保持淳朴的村寨风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占里村的刑事案件发案率长期以来都是零的记录。
在人口爆满,过密群居,资源紧张,环境恶化......让人忧心忡忡的当下,占里的奇迹就犹如深山里的明珠、沙漠中的绿洲一样引人注目、启人思考。这些萌生于乡土的智慧,是少数民族原生文化罕有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占里已经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也有人习惯叫“计划生育第一村”。
占里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寨子里有一种叫“换花草”的神秘秘方,据说可以控制女人腹中胎儿的性别。如果第一胎是男孩,用秘方就可以控制第二胎生女孩;倘若第一胎是女孩,第二胎就能控制生男孩,而且成功率很高。不过,有关机构来这里考察后,认为其并无科学依据。对于这样的结论,我们觉得占里村的男女性别比例相当均衡,访问过的几户都告诉我们,寨子里超过90%的家庭的孩子都是一男一女,而且很稳定,因此是否可以说古老的秘方能管用就行,不必用现代科技标准去苛求?同时,我们还猜想,这祖传秘方也许就是为了配合计划生育而来的。试想,家家户户都能得到一男孩一女孩,人们心理平衡,节制生育也就容易被广泛地接受了。
按照他们世世代代相守的规矩,全村寨只有一个人掌握这个秘方,而且从来都是只传女不传男,这个掌握秘方的女人被尊称为“药师”。可惜我们滞留的时间不够长,没有运气见到这个神秘的“药师”。
2014年年底开通的贵广高铁,已经大大拉近了贵州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预料像肇兴侗乡、西江苗寨等成熟景点的旅游会很快火爆起来。不过,像占里这些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地方,交通还是不方便。如果想去占里,还是以自驾车前往较为便捷,有两条自驾线路可走:一条是走321国道,经从江县城往高曾乡方向再经芭扒村进去;另一条是从G76高速公路双江出口下来,经黄岗村、小黄村进占里。沿途风景都不错,重要的路口都有路牌指引,不会走错。
公路的开通不仅打开了闭塞,也意味着旅游商机的到来,有超前意识的农户已经办起了农家乐。我们住在设施还很简陋的农家乐里,白天到田间地头看他们收折糯禾,拍摄一些丰收的场景,晚上回到屋里和他们一起做饭吃、泡茶聊天,感受到他们的生活虽不能和城里的繁华富裕相比,但也是自给自足并略有盈余。村民们性情温和,做事从容,心态特别平和,让人颇有点《桃花源记》里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意境感受。只是这种田园意境不要被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给糟蹋掉就好,让更多人能感受到原生态的自然和谐之美,感悟到当地民族原生文化朴素、深刻的智慧。
这是从G76下来经黄冈、小黄到占里的路口
柏油路已铺到占里村大门
占里村大门
占里村外景
占里外景
沿着寨前溪流溯流而上的梯田景观
占里梯田
占里梯田
下面5幅:村民们收割糯禾
下面2幅:收割是细活,需一根一根地拾起穗秆再用刀片折断
下面3幅:傍晚,村民们挑担回村寨
下面2幅:晾晒糯稻需父子、夫妻或兄弟两人搭档
下面4幅:黄橙橙、金灿灿的禾晾景观
晾干的糯谷用绳索滑下收入谷库
家家户户都有的谷仓
下面6幅:挂在风雨桥的村规民约
男女井,欲生男孩用男井水,欲生女孩用女井水
家家户户一男孩一女孩
下面10幅:引导人们节制生育的古歌词
下面2幅:老人家在家也不愿闲置
农家乐的设施还较简陋,仅有床铺和热水
寨门旁边挂着的人口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