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铸就梦想,匠心闪耀时代。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满怀敬意开启《劳模工匠事迹展播》专栏,向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篇章的劳动者致敬!

他们,是机械制造行业的能工巧匠,是教育事业的辛勤园丁,是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是默默无闻的城市美容师……他们以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匠心标注新时代的奋斗坐标。

从今日起,让我们共同走进我区劳模工匠们的动人故事,聆听他们坚守初心的铿锵足音,感受他们追求卓越的炽热情怀。愿他们的精神如星火燎原,激励更多人踔厉奋发,在推进美丽新瀍河建设的征程中汇聚磅礴力量!

独具匠心,千年陶艺焕新姿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洛阳市河洛工匠 董强峰

董强峰,1983年生于洛阳陶瓷世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洛阳市“古陶器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董家古陶”第四代传人。

深耕陶艺三十载,他创作的作品获河南省文艺金鼎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研发多项古陶技艺填补行业空白,发表专业论文3篇。创办古陶艺术馆与非遗工坊,首创“沉浸式陶艺教育”模式:面向青少年开设“揉泥塑形”体验课,走进河南科技大学等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将古陶技艺纳入职业教育,年均培育300余名“理论+实践”复合型匠人;针对特教儿童定制触觉感知教学法,以陶艺疗愈传递文化平权,惠及万余青少年。

他推动“生活化非遗”理念,在社区、养老院、城市书房举办千余场体验活动,覆盖3.2万人次;捐赠作品助力校园陶艺展馆建设,让古陶从馆藏走向生活空间。领衔“古陶器非遗工坊”,通过“匠心传承计划”减免培训费用超百万元,年均培养300名技艺人才,带动20余户困难家庭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陶瓷引擎”。

从非遗守护者到创新推动者,董强峰以“捏塑陶泥亦塑匠心”的实践,既坚守古法工艺的“形”,更赋予文化传承的“魂”——用双手捏制器物之美,以担当构筑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桥梁,生动诠释了河洛工匠“守根脉、开新局”的时代内涵。

毫米精度,重点工程创佳绩

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洛阳市河洛工匠 寇朝军

寇朝军,男,1984年生,中共党员,国家注册测绘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现任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S6级工程测量专业技能专家。

深耕工程测量领域十九年,他以“毫米级”匠心铸就专业高度,先后获评全国交通技术能手、陕西省带徒名师、陕西产业工匠人才、河洛工匠等荣誉,作为行业标杆人物被中国交通新闻网专题报道。

作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寇朝军立足岗位深耕技术,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勇挑重担:攻克世界最长超高海拔公路隧道——圭嘎拉隧道贯通测量难题,实现5毫米高精度的对接;参建项目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以精准测量为工程建设筑牢技术根基。他领衔开展技术革新与工艺创新,累计取得专利9项、发表专业论文9篇,研发的多项测量新方法在行业内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数百万元降本增效成果。在人才培养领域,他秉持“传技育人”初心,先后培养出3名省部级技术能手、5名集团级技术能手、4名局级技术能手,构建起测量技术人才孵化的“摇篮”。他以“精益、创新、传承”为标尺,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成为交通基建领域测量技术攻坚与人才孵化的双重标杆。

原标题:《【榜样力量】礼赞劳动之美 致敬时代匠心——2025年“五一”劳模工匠事迹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