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齐《齐物论》中继续说: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我们又回到之前提到的“天籁”。大自然的声音来自于风吹窍孔,这跟人说话的原理是一样的。但人说话与风吹窍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有心的,有观点的,而风是无心的,无观点的。于是问题就来了:一方面,人说的话都不是定论,这岂不是白说?另一方面,人确实发表了见解,还不能说他白说。

这跟还没有孵化出来的小鸡在蛋壳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呢(小鸡在蛋壳发出的声音叫鷇(kou,四声)音)?有的小鸡说窝里太热了,有的说窝里太凉了,到底听谁的呢?到底有没有定论呢?

把一己的见解发表出来,是言。把万物的规律总结出来,是道。

道无处不在,哪有什么隐蔽的?言是公开的,哪有什么隐蔽的?分什么谁是谁非?道没有什么所谓的能去不能去的,言没有什么能有不能有的。

道的本质隐藏在片面认识之后;言的本质隐藏在花言巧语之后。所以才有了所谓的儒家和墨家的争论。比如儒家讲仁爱,是有差别的爱,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墨家讲仁爱,是没有差别的爱,主张要同样的爱一切人。他们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有人这样举例子来说明儒家与墨家之争:

“儒先生,我认为你的见解是真理。墨先生,我认为你的 见解是真理。”然后让两家互相证伪。你利用儒家的肯定, 去驳倒墨家的否定,同时利用墨家的肯定,去驳倒儒家 的否定。这不是“是其所非”吗?你再利用儒家的否定,去驳倒墨家的肯定,同时再利用墨家的否定,去驳倒儒家的肯定。这不是“非其所是”吗?两家坚信天下有是有非,当然,有是全属我,有非全归你。两家互相证伪之后,儒墨所否定的全驳倒了,就没有否定了,也就是无非了;儒墨所肯定的全驳倒了,就没有肯定了,也就 是无是了。最后你向他们宣布:“儒先生,墨先生,由于 拥护你们两家的真理,我终于找到结论了。那就是,天下无是无非。请两位打道回府吧。”

之所以有这样的争论,关键是人们不懂宇宙人生的真相:无是无非。

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用自己的对,来反驳别人的错;别人也同样用自己的”错“,来反驳你的”对“。这里的是非都是个人自己定义的,哪里有什么统一的标准?

即使是社会的规则,也是在不断变动。比如说一夫多妻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一夫多妻无所谓对错,要看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来谈这个问题。

再比如今天下雨了,是好事还是坏事?下雨无所谓好坏。对于干旱地区的农民来说就是好事,对于城里走路上班的市民来说就是坏事。

大道无是无非!

庄子的观点与佛法的”不二“思想极其相似。佛法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存在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没有离开关系的绝对的存在。

比如原始佛教认为:”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是说二边。......离开此二边,则有中道。“离开苦和乐二边,这就是不二的中道思想。

大乘佛法认为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就是所谓的不二的中道思想。进一步来说生死和涅槃也是不二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