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预期的一致,2025年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实现了5.2%的实质性增长,按市场价格核算的名义GDP规模扩张至1015036亿元人民币(141682亿美元),继续排在美国之后,位居全球第二名。
前三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逆风的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巨轮再次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潜力——GDP突破101.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5.2%。若平均汇率换算约为14.17万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位。
对于一个体量已超过百万亿元的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言,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绝对量都远超往昔——前三季度的GDP净增长量为39679亿元。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加剧的复杂局面下,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实现增量的持续扩大,充分证明了中国经济内在的活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
经济的稳定增长为社会大局的稳定提供了根本保障——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稳定在5.2%,与上半年持平,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在物价方面,尽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同比微降0.1%,但扣除这些因素的核心CPI上涨0.6%,且涨幅已连续五个月扩大。这一结构性变化传递出积极信号,表明前期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正在显效,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正在被激活。
面对外部环境的“狂风骤雨”,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货物进出口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且增速逐季回升,凸显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难以替代的地位。
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规模继续稳定在3.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并略有升值,为国内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底气。
如果说“稳”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盘,那么“进”则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在实践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创新驱动势头强劲: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生产线的规模化应用,中国正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研发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催生了从人工智能大模型到航空航天、从机器人技术到无人驾驶等一系列前沿领域的突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24个集群进入全球百强,这标志着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策源地”加速迈进。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35.9%和16.7%,这一结构性变化意义深远。它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正在不断提升。
以集成电路、电子专用材料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高速增长,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产量大幅提升,这些不仅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亮点,更是未来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绿色转型步伐坚定: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快速提高,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终端消费领域,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延续火爆态势,产量和出口均保持高速增长。这不仅是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的积极响应,更是中国自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选择。
内需潜力有序释放: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正将发展的立足点更深地扎根于国内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5%,重新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引擎”。
这背后,是宏观政策的精准发力: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下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激发了居民的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热情;设备更新改造投资的高速增长,则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前景可期、挑战犹存
展望四季度及更长远的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前进的道路上也并非一马平川——有利条件积聚,实现全年目标基础坚实。
首先,前三季度5.2%的增长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正在为中国经济更换更具潜力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将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点。
再次,宏观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从促进服务消费到推动设备更新,从支持“两重”建设到活跃资本市场,一系列已出台的政策措施效果将持续显现,同时政府仍储备着充足的政策工具以应对可能的风险挑战。
风险挑战不容忽视,攻坚克难仍需努力: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给全球贸易复苏蒙上阴影。
从国内看,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部分企业经营仍面临较大困难,一些领域结构性矛盾的化解也需要时间和耐心。三季度GDP增速较二季度有所回落,正是这些内外部挑战在短期内的具体体现。
尽管面临外部不确定性和内部结构挑战,但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有基础、有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态势未变,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